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重点

    信息发布者:qinhontu
    2019-08-11 16:33:48   原创

    mmexport1565510261085.jpg

    【消毒重点】无论是蚕房、蚕座、蚕具、墙壁、地面等消毒,都要保证被消毒对象处于干燥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地面养蚕的,地面消毒最好不要先水洗地面,以免水侵入到地板下造成消毒液浓度被稀释,也会使地板里的水份饱和,导致消毒液无法渗透,达不到彻底杀灭病菌的效果,就给下一轮养蚕埋下祸根。正确方法是,待第一轮消毒完毕后,再用水冲洗干净,等被消毒东西再次干燥后,进行第二次消毒。如果时间来不及等到干燥,可以加高消毒液浓度来消毒,效果也不错。第二次消毒后不要再清洗设备,以免被污染,待用即可。


    蚕病学


    1、 传染性蚕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侵入蚕体并在体内增殖而引起的病害,又可以通过病蚕而传染于健蚕,叫传染性蚕病。


    2、 非传染性蚕病:凡是致病因素如节肢动物的侵害、农药中毒和机械创伤等致使蚕发病,这种病害不能由蚕体作媒介而导致健蚕发病,叫做非传染性蚕病。


    3、 病原性:通常是指某种微生物对寄主能引起疾病的能力。


    4、 感染力:是病原体从一个蚕体引入传染到另一个蚕体的能力。它包括侵入、稳定、破坏其防御系统、取食并在其中发育或增殖和稳定的能力。


    5、 致病力:指病原体产生疾病强度或能力,亦即病原体入侵和损伤害寄主组织或体躯的能力。


    6、 毒力:用于表示在同一类群或种内衡量病原体的致病程度;指单位数量的病原体引起昆虫发病的能力,即病原体侵袭和损伤宿主组织的相对能力。


    7、 致病中量:即供试个体死亡一半的剂量。


    8、 传染:病原体可由病蚕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健蚕,这个过程称为传染,又叫感染。


    9、有效氯:指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而不是指氯的含量。


    10、耐受性:蚕对有毒物质不断增强的抗药能力。


    11、蓄积性:蚕食下少量的毒物,毒物不断积累,毒性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12、蚕病:蚕儿偏离正常的生理状况。


    13、抗逆性:即强健性,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中>日>欧


    14、抗病性: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和感染抵抗力。多化>二化>一化


    15、病征:指家蚕被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受其他致病因素影响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症状。


    16、病变:指组织细胞器官病征。


    17、病程:从蚕儿感染到出现病征(死亡)的时间。


    18、垂直传播:蚕病从上代母体到下代之间的传播,亦即亲本病原直接传给其子代的传染方式。


    19、水平传播:指蚕病在蚕体群体与群体间或个体与个体间以水平形式平行传播的形式。


    20、消毒:是以防止感染为目的,应用物理、化学方法来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有害微生物,同时也消灭大量非病原微生物。


    21、灭菌: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病原和非病原微生物。


    22、回山消毒:养蚕结束后进行的消毒。


    23、伴孢晶体:在芽孢形成的同时,在其营养菌体的另一端合成一种或几种杀虫晶体蛋白组成的伴孢晶体


    24、芽生孢子:营养菌丝在生长、分枝的过程中,从顶病和侧旁长出圆筒形或卵圆形的大孢子,常游离在蚕的血液中,称为芽生孢子。




    IMG_20190811_154906.jpg




    1、蚕病发生的经过:


    ①潜伏期;

    ②发病期;

    ③转归期。

    2、蚕病发生的原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及蚕体生理因素等。


    3、引起蚕病的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


    4、化学因素作用的特点:取决于其化学性质,进入蚕体的方式和剂量,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蚕体对某些致病化学因素有一定的抵抗力,能使毒物分解、中和或排出体外,长期接触还可产生抗药性。


    5、蚕体的防御机能:体壁、消化管、体液防御机能


    6、传染途径:


    ①接触传染;

    ②创伤传染;

    ③食下传染;

    ④胚种传染。

    7、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条件:


    ①病原的存在;

    ②病原能经一定的途径进入蚕体,并到达特定组织部位;

    ③病原数量和毒力都大大超过蚕体的防御能力;

    ④一定的外部环境。

    8、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9、病原微生物在蚕体内发生的经过:定位、扩展、排出。


    10、核型多角体特异性病症:不眠蚕、起节蚕、高节蚕、脓蚕、斑蚕。


    11、核型多角体:不能被苏丹Ⅲ染色和有机溶剂溶解。


    12、NPV和CPV染色性:识别CPV和NPV,经1molHCL处理后,再用焦宁—甲基绿染色,镜鉴被甲基绿染色的即为NPB,而焦宁红色的即为CPB。


    13、病毒病的防治:


    ①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②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

    ③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

    ④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

    ⑤做好桑园害虫防治工作 ;

    ⑥合理养蚕布局,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⑦添食抗病毒药物,提倡桑叶消毒。

    14、细菌败血病:指败血病细菌侵入蚕、蚕蛹和蚕蛾的血淋巴中并大量增殖,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①黑胸败血病; 

    ②灵菌败血病;

    ③青头败血病。



    黑胸败血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第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至前半身甚至到全身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的污液。



    灵菌败血病:死后尸体变色较慢,有时体壁出现褐色小圆斑,随着体内组织的解离、液化而渐变为红色,尸体腐烂后流出紫红色的污液。



    青头败血病:病蚕死后不就,胸部背面出现翠绿色尺斑,并在尺斑下出现气泡,血液浑浊灰白,组织液化,流出恶臭污液。

    15、败血病防治:


    ①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②操作仔细,防止创伤感染;

    ③填食抗菌素。

    16、细菌性中毒病病原的几种形态:


    ①营养菌丝;

    ②孢子囊;

    ③芽孢;

    ④毒素。

    17、外毒素的分类:α—外毒素、β—外毒素、γ—外毒素、不稳定外毒素、水溶性毒素和鼠因子外毒素。


    18、中毒病分类(食下晶体毒素量的多少):


    ①急性中毒,蚕食下大量毒素后,经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内中毒死亡。往往前期症状不易被察觉而表现为突然停止食桑,前半身抬起(抬胸),胸部略膨胀(胸肿),呈苦闷状,有痉挛性颤动并伴有吐液,全身麻痹,腹脚失去抓着力而侧倒卒毙,卒倒病即由此而来。初死时体色尚无变化,手触尸体有硬块,后部空虚,有轻度尸僵现象,头部缩入呈勾嘴状;

    ②慢性中毒,:蚕食下亚致死剂量毒素时,呈慢性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从少食桑叶到食桑停止,体躯生长极度迟缓,体色较暗,头胸稍肿,并有缩皱,渐而全身萎缩。

    19、白僵病的生长发育周期:分生孢子,营养菌丝,芽生孢子,气生菌丝


    20、白僵病病征:残体上出现油渍状大病斑,初死头胸伸出,特柔软,可在手上任意绕折而不破。死后硬化,长出白色气生菌丝,最后布满全身。


    发病特点:①亚急性传染病,感染到死亡,一般3~6天②本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和上簇以后③高温多湿,发病快


    21、绿僵病病征:血液中有豆荚状芽生孢子和营养菌丝,腹侧式背侧出现轮纹状黑褐色大病斑。


    22、绿僵菌和白僵菌的区别:


    ①分生孢子绿色,明显卵圆形,一端稍尖,一端稍钝,带小梗;


    ②芽生孢子豆荚状(数个隔膜);


    ③分生孢子小梗短而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


    ④不产生毒素。


    23、微孢子生活史:孢子、芽体、裂殖子、孢子芽母细胞。


        孢子结构:孢膜、孢质、1或2个核、极丝、极体等。


    24、微粒子病征:多出现迟棉蚕或不眠蚕,蛹无光泽,反应迟钝,腹部松弛,死笼茧,大肚蛾,拳翅蛾,秃蛾。


    25、微粒子病变:


    ①消化管出现半点或黑色病斑;

    ②马氏管呈乳白色或淡黄色;

    ③丝腺,前中后均可被寄生,形成乳白色脓包状的斑块;

    ④体壁形成空洞,膨胀而破裂; 

    ⑤生殖细胞; 

    ⑥血细胞着色性减退,体积增大; 

    ⑦肌肉组织; 

    ⑧脂肪组织膨大变形,松弛。

    26、蚕病学研究的两大贡献:


    ①发现白僵菌;

    ②病原微生物学说。

    27、蚕病学的科学地位:昆虫病理学来自于蚕病学的研究


    28、体壁的防御机能:


    ①有效屏障(表皮层); 

    ②蜡质层防御真菌侵染(脂肪酸);  

    ③可治愈性感染(蜕皮); 

    ④体壁中酚氧化酶系统(产生黑色素);  

    ⑤真菌蛋白酶抑制剂。

    29、消化管的防御机能:


    ①内膜围食膜(前后肠内膜内表面蜡质层内膜;中肠内表面存在围食膜)

    ②消化管较短;  

    ③强碱性消化液;  

    ④抗菌物质;  

    ⑤消化液中的抗病毒物质RFP。

    30、体液的防御机能:


    ①吞噬作用;

    ②包围作用;  

    ③酚氧化酶系统; 

    ④防御性。

    31、微粒子传染途径:包括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两种


    食下传染:

    ①卵壳传染:当蚁蚕孵化时,咽下附有孢子的卵壳而感染;

    ②桑叶传染:蚕食下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桑叶而染病;

    胚种传染:是本病传染的特点,也是主要的传染途径。雌蚕在四至五龄感染本病。

    ①胚种有病的卵细胞吸收有病的滋养细胞的营养;

    ②有病的卵细胞吸收无病的滋养细胞的营养;

    ③无病的卵细胞吸收有病的滋养细胞的营养。

    雄蛾感染本病后,微粒子原虫可侵染睾丸、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囊。被寄生的精母细胞不能发育为正常的精子,而成熟的精子不可能被微粒子原虫寄生。

    32、蚕蝇蛆与麻蝇家蝇的区别:


    ① 胸腹比例,蚕蛆蝇为1:1,麻、家蝇腹部小;

    ② 胸部背面有四条黑色纵线,麻蝇三条;

    ③ 腹背部环节前灰;

    ④ 触角光滑不分枝,家、麻蝇丛生分枝;

    ⑤ 卵生,麻、家蝇为卵胎生。

    蚕蝇蛆病病征:形成黑褐色喇叭状的特异性病斑。


    33、农药中毒蚕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蚕中毒症状分潜伏期、兴奋期、痉挛期、麻痹期及死亡5个阶段。

    一般症状:乱爬,胸部膨大,吐胃液,头胸昂举,痉挛,体躯缩小。

    而从潜伏期到死亡的各阶段的中毒症状亦有差异。

    ①潜伏期:接触农药后活动仍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兴奋期:活动异常,如拒食、乱爬、避忌等。

    ③痉挛期:持续若闷状,强烈痉挛,挣扎,有吐液,排不正形粪等。

    ④麻痹期:体躯收缩,失去把持力而侧卧于蚕座上,但尚未有刺激反应,背管有微弱的搏动。

    ⑤死亡期:蚕体全无反应,背管停止搏动。

    从潜伏期到死亡一般需要十几分钟到一小时左右。

    34、农药的种类:有机磷剂、有机氯剂、有机氮剂、拟除虫菊酯类、植物杀虫剂、氨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35、评价消毒效果的实验室实验:


    ① 悬浮实验;  

    ②载体实验。

    36、蚕病发生的特征:普遍性、群发性、多样性、连发性、突发性。


    37、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①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②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

    ③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 ;

    ④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

    ⑤做好桑园害虫防治工作 ;

    ⑥合理养蚕布局,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⑦合理添食药物,增强蚕儿抵抗力,提倡桑叶消毒;

    ⑧准确诊断蚕病,对症下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